服务热线

0536-4641180
网站导航
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动态

软氮化和气体氮化的原理有什么不同?

时间:2025-03-18 09:15:54 点击次数:
软氮化与气体氮化的原理差异主要体现在渗氮介质、反应过程及形成的化合物层上,具体对比如下:

一、核心原理对比


工艺渗氮介质反应机制化合物层特性
软氮化含氮碳活性介质(如尿素、甲酰胺)氮碳共渗,活性氮、碳原子同时渗入表层,形成 ε 相、γ` 相及含氮渗碳体(Fe₃(C,N))白亮层薄(几微米至几十微米),韧性好,无脆性 ξ 相
气体氮化纯氨气(NH₃)单一渗氮,活性氮原子扩散形成氮化物(如 AlN、CrN)渗层深(0.1~0.6mm),硬度极高但脆性大,需依赖合金钢(如 38CrMoAlA)

二、详细原理分析


  1. 渗氮介质与分解过程
    • 反应式:
    • 软氮化
      采用含氮碳的有机化合物(如尿素、甲酰胺)或混合气体(氨气 + 三乙醇胺),在 560~570℃ 分解产生活性氮(N)和碳(C)原子,同时吸附到工件表面。
    • 气体氮化
      纯氨气在 500~570℃ 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:
      活性氮原子与钢中的合金元素(如 Al、Cr)结合形成高硬度氮化物。
  2. 化合物层形成
    • 软氮化
      表面形成 ε 相(Fe₂-₃N)γ` 相(Fe₄N) 及 含氮渗碳体(Fe₃(C,N)),无脆性 ξ 相(Fe₂N),白亮层致密且韧性好。
    • 气体氮化
      依赖合金钢(如 38CrMoAlA)中的 Al、Cr 形成 AlN、CrN 等高硬度氮化物,渗层中可能出现脆性 ξ 相,需后续研磨处理。
  3. 扩散机制
    • 软氮化
      碳的渗入降低氮的扩散激活能,加速渗氮过程,渗层深度增长快但最终较浅(几微米至几十微米)。
    • 气体氮化
      氮原子单独扩散,渗层深度依赖时间(3~90 小时),需高温长时间处理,渗层深且硬度梯度陡峭。

三、关键差异总结


对比项软氮化气体氮化
渗元素氮为主,碳为辅(氮碳共渗)单一渗氮
介质含氮碳有机物或混合气体纯氨气
温度560~570℃(较高)500~570℃(较低)
时间2~3 小时(短)3~90 小时(极长)
化合物层ε 相、γ` 相、Fe₃(C,N)(韧性好)AlN、CrN、ξ 相(脆性大)
适用材料碳钢、不锈钢、铸铁等专用合金钢(如 38CrMoAlA)

四、应用影响


  • 软氮化
    因碳的协同作用,渗层韧性高、抗疲劳性强,适合轻载精密件(如齿轮、刀具),且环保经济。
  • 气体氮化
    依赖合金钢形成超硬氮化物,渗层深但脆性大,适合重载高温件(如曲轴、化工设备),但需严格控制工艺参数。

五、总结


软氮化通过氮碳共渗实现高效、低脆化的表面强化,而气体氮化依赖纯氮扩散形成超高硬度层。两者原理差异直接决定了性能、成本及适用场景的不同,选择时需结合材料特性与工况需求。


© CopyRight 2005-2017 anqiuyaxing.com 安丘市亚兴热处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鲁ICP备2023048256号

地址:0536-4641180 电话:安丘市亚兴热处理有限公司 邮箱:anqiuyaxing@163.com

关注我们